文物的知识/故事
更多
  • 文物工艺传承

    文物工艺传承

    中国文物承载着中国的传统工艺,而工艺的实现则需要蕴藏匠心的独门绝技。和武林一样都存在各自的江湖,隶属各自的门派,工具被看做刀剑,工匠就是身怀绝技的侠客。

  • 文物知识传递

    文物知识传递

    文物学是一门以研究、整理和保护文物为目的的学科。这里将强化你对文物的理性认识,普及文物相关知识。

  • 文物故事传奇

    文物故事传奇

    灿烂文化孕育了数不胜数的珍贵文物。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文明的印记,在他们的背后隐藏着数不尽的沧桑与辛酸。

文物故事传奇
  • 探访中国最早的城市:陕西杨官寨遗址

    “鹿塬形胜占秦雄,二水溶溶浸碧空。渔唱不离烟霭外,人家长在图画中。”清代高陵知县丁应松曾用这样的诗句来描绘高陵的风景。其中“二水”指的就是泾河和渭河,这曾是陕西最重要的两条河流。  古代人类文明基本都以河流及流域为发源地,杨官寨村就位于泾渭两大河流汇合处西面。“渭河的支流比较多,仅与秦岭有关的支流就有70 多条。一般情况下,在这些支流两侧的阶地上都有仰韶时期居址,其数量堪比现在的村落。渭河就像一条大项链,维系着一颗颗如珍珠般点缀着的仰韶村落。”王炜林介绍道。为此,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泾渭工业园内设立了

  • 揭秘圆明园考古:挖出金银财宝 不如捡皇室地砖

    延清堂大殿粉彩地砖,表面呈黑色,是因为过火的缘故  从1996年至今,圆明园遗址公园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考古。20余年来,发掘了5万多件(片)文物,考古发掘工作还将继续进行。  最近的一次考古发掘始于2012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成立团队,先后对桃花洞遗址、大宫门遗址、养雀笼遗址、海晏堂蓄水楼、远瀛观等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  在圆明考考古中,如园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在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圆明园课题组组长张中华眼中,如园是近年圆明园考古发掘中保存最好的遗址。  在课题组成员、女博士张利芳眼中,发现延清堂粉彩地砖是

  • 北京辽代壁画墓:胡化形制凸显民族融合风貌

    辽代壁画墓群位于宣化下八里村北。从1973年首次发掘出辽代监察御史张世卿墓葬(建于辽天庆六年(1116年))后,最近又在张世卿墓地附近清理发掘出张世本、张公诱、张世右、张匡正、韩师训、张文藻等9座辽代壁画墓葬,已构成张家世族壁画墓群。在墓群发掘中,除出土一大批珍贵文物外,还发现300余平方米保存完好的辽代彩色壁画。墓葬群年代跨度长,是此次大兴黄村考古发现的突出特点,120余座墓葬连接起了东汉、北朝、唐、辽、金五个时代的墓葬文化演进。而这其中鲜明的“胡化”烙印,印证并凸显了北京地区历史上长期处于汉、胡杂居的社会现实

  • 河南郑国三号车马坑重现2000多年前“香车宝马”

    时隔16年,今年2月重新开始发掘的郑国三号车马坑又有新发现。经过近9个月的发掘,目前已清理出4辆马车。其中一辆鞍车,形制之大、装饰之豪华,刷新了“郑韩故城”内出土马车的纪录。  10月22日,在新郑市郑国三号车马坑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在西南角距地表6米左右的车马坑位置小心翼翼地工作着,旁边摆放有手术刀、小刷子、小铲子等工具。“清理工作要小心,下手一重,文物就可能灰飞烟灭。”现场考古人员说。经过他们的专业清理,在地下埋了2400多年的4辆马车一点点出现在人们眼前,清晰可见车衡、车辕、车舆、车轮等。  从春秋时期的郑

  • 距今约5800年 宁波奉化下王渡遗址揭开神秘面纱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下王渡遗址Ⅰ期考古成果公布,该遗址核心区分布范围约9500平方米,年代最早可追溯至距今5800年左右,相当于河姆渡文化晚期阶段。  2016年11月,在奉化区江口街道下王渡村东,发现部分陶器残片及残缺石器。同年12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勘探和试掘,确认该处有史前文化遗址存在,其核心区分布范围约9500平方米。出土骨耜。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2017年3至8月,下王渡遗址I期抢救性考古发掘正式实施,总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共清理出史前至宋元时期各类遗迹现象170处,出土残损文物标本千

  • 学者考古发现尼安德特人灭绝时间推后3000多年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美国《考古》杂志官网于11月21日对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历史与考古系教授若昂·奇里昂(Jo?觔o Zilh?觔o)等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报道。文章称,伊比利亚半岛的埃布罗河可能延缓了现代人祖先向半岛南部的迁徙扩散过程,半岛南部残存的尼安德特人的实际灭绝时间应比预想晚3000多年。  目前考古学界一般认为,尼安德特人在距今4.2万年至4万年前灭绝。但奇里昂等人通过对西班牙南部一些尼安德特人遗址中的出土石器和其他文物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器物实际距今约3.7万年,这意味着曾在这些遗址居住的尼安德特人比欧洲其他地区同

  • 千面铜鼓:美在太阳纹和共鸣声

    铜鼓自产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用铜以及少量锡、铅、锌等融合铸造而成的,在不同时期扮演着诸如炊具、乐器、神器等不同的角色,它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延续着古人世代相传的审美意识,是中华文明中极富传奇色彩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铜鼓千千面,面面皆不同。  作为一种青铜重器,铜鼓因形体巨大,而鲜见于民间收藏,而随着收藏日益升温,铜鼓逐渐开始被各路藏家所重视。  目前已知海南出土铜鼓中,以昌江黎族自治县十月田镇出土的汉代北流型铜鼓为体积最大者,现藏于省博物馆。此外,省博物馆还入

  • 大英博物馆藏女史箴图是赠品吗?

      乾隆之后,《女史箴图》便一直收藏于皇室,直至于乱世中流落异国他乡。1910年,《女史箴图》在大英博物馆首次展出,此后便反复出现在各类书籍和刊物里。  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曾是我国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也是该馆最重要的中国绘画藏品之一,它不仅是最能反映原作者东晋画家顾恺之风格技巧的传世摹本,其辗转流传更与历史上多位学者和帝王发生联系,被认为“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介绍大英博物馆时,具体作品就只提到罗塞达石碑和《女史箴图》。  这幅珍贵的作品,究竟是如何漂

  • 女战神妇好的酒器:嵌绿松石象牙杯

     利用象牙雕刻器物,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象牙阴刻双鸟朝阳饰件、象牙雕圆形器和象牙雕鸟首饰器等牙雕艺术品,雕刻技艺已达到一定水平。商代嵌绿松石象牙杯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牙雕逐渐成熟,时至商代,象牙器物多模仿铜器纹饰而雕刻,我国古代牙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就形成于这一时期。镶嵌绿松石象牙杯就是一件巧夺天工的商代艺术珍品。  这件象牙杯是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器身的纹饰雕刻结构十

  • 惊艳历史的明代象牙

    中国象牙雕刻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之后,象牙雕刻一直传承在七千年的历史当中,连绵不绝。而实际上,由于地球气候的变化,几十万年前在黄河流域曾有象群活动。明代象牙人物故事瓜形盒  据考古发现,5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有较多的象牙制品出土。在商代时,中原地区气候比今天温暖湿润,仍然盛产大象,河南省简称“豫”,即与大象有关。到了周代晚期,由于气候变化及土地开垦等原因,黄河流域已难觅大象的踪影。汉末,大象活动区域已退到长江以南地区,至唐代,长江流域的大象也基本绝迹。明清时

  • 滇文化的生命赞歌:牛虎铜案

    牛虎铜案,高四十三厘米,长七十六厘米,宽三十六厘米,战国中晚期,云南省博物馆藏。牛虎铜案是云南青铜文化的标志性器物,1972年出土于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滇族古墓群中,属战国中晚期的第24号墓,现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铜案由一大一小的两头牛与一虎组成,以大牛四腿为器足,“挖空”牛背使之成为盛放物品的下凹盘形。牛尾部攀爬一虎,口咬牛尾,前爪紧扣案缘,躬身,后腿蹬立在牛腿上。大牛足间铸连横档,前后两横档上,一头体量稍小的立牛横出于大牛腹下。因其以牛、虎为造型,且“牛背”下凹可盛物,当年的发掘报告命名为“牛虎铜

  • 商代青铜器的“尊者”

    鸮(音xiāo),即猫头鹰,商代人崇拜的图腾之一。猫头鹰特殊外表和独有的生活习性在商代人眼中充满神秘感,久而久之转化成一种神圣的宗教情感,猫头鹰被商代人推崇成为神鸟,成为商代人膜拜的对象之一。因此,鸮成了商代的青铜器的样子。在山西博物院有一尊明星文物,叫“鸮卣(音yǒu)”。它圆圆的大眼睛、尖尖的小鼻子、胖胖短短的“胳膊”、可爱的小脚丫还有头顶上像蘑菇一样的装饰无不诠释着“萌”这个文字。小朋友们都亲切地称它为“鸮鸮”。鸮是猫头鹰,卣是酒器,简单理解就是“猫头鹰造型的酒器”。鸮卣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土于山

  • 遨游天际三千年

    太阳神鸟金饰,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民向往太阳、崇尚光明的飞天梦想,反映了人类早期朴素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太阳神鸟金饰又随神舟六号飞船遨游太空,象征着中华民族如神鸟一样,实现了千年飞天梦。

  • 厨师用一块肉平天下

    厨师用一块肉平天下大克鼎(Big Grams Tripod)又称膳夫克鼎,西周晚期(孝王时期)一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说大克鼎就要先聊聊克这个人,克就是大克鼎的主人,他在西周晚期是一个厨子,但又不是简单的做菜烧饭,他还要负责上上下下的祭祀,王,诸侯的祭祀大大小小他是最有发言权的。西周晚期,可以说惨不忍睹,内忧外患,犬戎搞事情,内有各诸侯蠢蠢欲动想篡位,可以说皇室岌岌可危。这时候我们的克就坐不住了,他申请,按礼制做了七个小鼎,一个大鼎。七个小鼎对应诸侯,我们的克轮番上门拜访,打着分祭祀的肉的名义

  • 世界上最早的环保灯具—雁鱼铜灯

    彩绘雁鱼铜灯为西汉时期文物,1985年出土于陕西省神木县店塔村西汉墓,通高54厘米,长33厘米,宽17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该灯由衔鱼的雁首、雁身、两片灯罩及灯盘四部分组成,可拆卸。雁身为两范合铸,两腿分铸后焊接。此灯不仅造型生动,设计精巧,通体彩绘红、白二色看得出来这台灯曾经拥有艳丽的色彩。在汉代,鸿雁是传递思念和祝福的吉祥鸟,鱼是“余”的谐音,寓意生活富足有余。鸿雁衔鱼的造型体现了汉人的美好愿望,遍施的华彩则反映了汉代的审美时尚。鱼鳞和雁翅部位铸有精细的纹理,雁体鱼身用墨线、颜

  • 行走在阴阳两界的唐三彩

    骆驼头高58.4cm 首尾长43.4cm 舞俑高25.1cm,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明器。 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他们手中的乐器仅残留下一把琵琶,据夏鼐先生研究,应该是一人拨奏琵琶,一人吹筚篥,二人击鼓,均属胡乐。骆驼载乐陶俑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载乐骆驼陶俑表现的应该是长安百戏中的一个杂技节目。唐代百戏留下记载的有盘杯伎、吞剑伎、猕猴缘竿伎、透飞梯伎等。当时,在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都有专门的百戏

  • 小方升灭六国

    战国商鞅方升是一件战国中期的青铜器, 高2.32厘米,通长18.7厘米,容积202.15毫升。战国商鞅方升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战国商鞅方升作为战国时秦国标准计量器,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 见证滇国存亡的牛虎铜案

    牛虎铜案于1972年在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遗址第24号墓坑中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青铜器。案又称“俎”,是中国古代一种放置肉祭品的礼器。牛虎案就是用来放献祭牛牲的,是古代祭祀中最重要的献祭。因牛牲居祭祀“三牲”中首位。虎在滇文化中具崇高地位,常立于滇人祭祀的铜柱顶端,为崇拜之对象。

  • 揭秘:中国最牛老丈人的传奇印章

    西魏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高4.5厘米,宽4.35厘米。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然而这枚国宝级文物印章,不仅有着传奇人物的加持,就连被发现的过程,也可称得上是传奇。据《周书·独孤信传》及有关资料可知,独孤信是鲜卑族人,祖籍云中县(今山西原平县西南)。他生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四年(公元503年),本名“如愿”。独孤如愿“美仪容, 善骑射”,二十余岁的时候便开始随军征战。在军营中,他就暴露了“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的本质,可谓一名特立独行的潮流帅哥,在军中享有“独孤郎”的美称。然而耍帅并不是独孤如愿的唯一技能。他先后出任

  •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银罐上烙印的鹦鹉

共有2页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电话直呼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6624318182
暂无内容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