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秘:中国水下的千年古城说道水下千年古城很多人都会想的千岛湖水面之下的那两座古城。但实际上,除了千岛湖之外,中国还有令两座水下古城,一座位于合肥巢湖水下,而另一座位于云南玉溪澄江的抚仙湖。下面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三座水下古城的神秘面纱。 1、千岛湖 浙江千岛湖水下有"狮城"、"贺城"两座古城。1959年,为了建造当时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新安江水电站,浙江省原淳安县、遂安县两县合并为淳安县,29万人离乡移居,狮城(遂安)、贺城(淳安遂安)两座始于汉唐年间,延续千年的古城,连同27个乡镇、1000多座村庄、30万亩良田和数千间民房,悄然沉入了碧波万顷的千岛湖底。
遂安古城又称狮城,遂安的历史比淳安晚一些。据载,遂安县城为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迁至今遂安地界,因背依五狮山,故又称狮城。狮城水陆交通便利,乃浙西重镇,洪秀全之弟洪仁玕曾率太平军驻军北门。狮城城内多名胜古迹,有明清时期古塔、牌坊及岳庙、城隍庙、忠烈桥、五狮书院等古建筑,还有历代古墓葬。 据史料记载,新安江水库蓄水前,当地曾要求对两座县城的民房进行推平销毁和消毒处理,贺城基本被毁。当时曾有这样的口号:"多带新思想,少带旧家具。"而当年从古城搬出的老人回忆,"狮城距离大坝很远,城里人没想到水这么快就到了,根本来不及搬。"因此,古老狮城被普遍认为基本保存完整。 2、澄江抚仙湖水下古城 第一个发现水下古城的是一个被称为“水鬼”的潜水爱好者——耿卫。他说:"那些建筑都是高台式的,堆积都是一些非常大的石块,非常规整,一米二乘一米二,这种方方正正的石头,随处可见。" 一时间人们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水下建筑是码头、水坝,有的认为是祭祀台、庙宇,还有的则认为是古城。 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中国水下考古队正式进驻抚仙湖,一场声势浩大的水下考古就此拉开了帷幕……
3、巢湖水下古城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关于巢湖的形成,多部史料有“秦汉时期由居巢或曰巢州下陷而成”的记载,从而间接表明巢湖水下应该有一座城池。 由于水位下降,岸边露出大量陶片 。据当地渔民讲,陶片分布的范围可以向湖中延伸四五公里远,陶片多的地方有厚厚的一层。据说,很多当地人曾在这里捡到过青铜器、古钱币、印章和完整的陶器。 经过数次现场勘察和认真分析,考古工作者确认这些物品是陶器制作和使用鼎盛时期的产物。由此初步断定,这可能是一处沉入湖底的秦汉时期城市遗址。 史书、传说都反映出水下应该有座古城。考古工作者“巢湖水下可能有古城遗址”的判断,并非没有依据。因为长期以来,史书和传说一直隐约反映出巢湖水下可能有一座城池。 关于巢湖的形成,有多部史料记载它是在秦汉时期,由居巢或曰巢州下陷而成。唐代诗人罗隐曾写下“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的诗句。据康熙《巢湖志》载:“湖陷于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七月二十三日戌时”。 由于这些历史记载都是只言片语,不能详细和完整地将这一事件描述清楚,同时在“陷巢州”的传说中始终都附会着一个关于“焦母”和“小白龙”的神话故事,所以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它的真实性一直都持怀疑态度。 据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原所长魏嵩山教授考证,历史上确有一个居巢国,它是殷周时期的重要方国,又称巢、南巢、巢伯国。青铜器《班簋》、《鄂君启节》的铭文都记载有“巢”国。《尚书·伯虺之诰》中有“成汤放桀于南巢”的记录。 在巢湖周边发现了大量的文物。通过走访调查,考古人员了解到这一地区地下文物异常丰富。目前,在水下遗址上发现并已收集到文物管理部门的遗物有玉斧、石斧、玉印章、银印章、铜印章、陶罐、陶拍、纺轮、网坠、钱币、铁锸、铜带钩、铜镞、铜镜、铜饰件等260多件。其中铜钱品种较多,从战国时楚国的蚁鼻钱,到秦半两和汉半两、汉五铢以及王莽时期的大布黄千、大泉五十都有发现,数量最多的是蚁鼻钱。而且在唐咀水下遗址发现的260多件文物中,有三枚分别用玉、银、铜制成的印章,而这三枚印章反映出这里曾出现过高度文明现象。 |